如今走在街上,很容易看到女性骑手穿梭的身影,外卖因其高压力、高负荷、“不体面”,曾经是“男性主场”,现早已大变样。数据里藏着最直观的变化:全国1400万外卖骑手中,女性占比已达24.3%,相当于每4个骑手就有1名女性,短短5年数量暴涨5倍。单看美团平台,2022到2024两年间,女骑手就从51.7万人增至70.1万人,增速达到35.6%,是行业整体增速的1.8倍,这样的增长幅度远超预期,背后藏着生活的现实与无奈。
女骑手群体的选择里,优势很贴合她们的需求,最核心的就是时间灵活,72%的女骑手都是兼职,大多能踩着“孩子上学接单、放学收工”的节奏干活,不用被固定打卡束缚,能兼顾家庭和赚钱,当天结算的收入也能快速缓解家用压力。而且女性自带的细心耐心成了核心竞争力,她们的订单好评率比男性高23%,洒漏率更低,送母婴用品、药品这类需要多上心的订单时,更能获得客户认可,不少人还能靠细节服务拿到稳定打赏。但短板也同样扎心,收入差距明显,超六成女骑手月收入不足5000元,5元以下的低价订单占比高达44.38%,比男骑手多出20个百分点,受限于接送孩子的时间,只能接家附近的订单,议价能力根本提不上来。
更让人揪心的是,外卖职业对女性的不友好藏在方方面面。体力上的负荷远超想象,每天骑行几十公里、爬楼梯送重餐,六成女骑手都落下了腰背疼、下肢静脉曲张的职业病,为了赶时间接单,不少人还得冒险闯红灯、逆行。安全风险更是悬在头顶,38%的女骑手曾遭遇言语骚扰,7%经历过肢体侵犯未遂,夜间配送时危险概率更是比男性高2-3倍。权益保障也严重缺位,92%的女骑手没签劳动合同,社保参保率不足15%,八成骑手没有工伤保险,怀孕后可能被变相辞退,经期、孕期的特殊需求也常被忽视,遇到超时罚款、客户投诉只能被动承受。
说到底,女骑手数量的暴增,本质是社会就业压力的真实缩影。这群骑手大多是30多 岁已婚已育女性,85%已婚、96.6%已育,七成以上要抚养未成年孩子,原本从事的多是服务员、收银员、工厂女工这类基础岗位,可传统行业的变动让她们没了出路。餐厅扫码点餐、超市自助收银替代了大量服务岗,制造业外迁、教培地产裁员潮中女性占比又极高,再加上职场里的年龄和性别歧视,超85%互联网企业设35岁年龄红线,同龄女性录用率比男性低30%,35岁以上中年女性再就业成功率不足20%,低学历、没技能的她们,根本没多少选择。而外卖行业零门槛、不用看学历年龄的特点,成了她们求职无门时的兜底选项,不是偏爱跑外卖,而是就业市场留给她们的路实在太少。
5年暴增5倍的数字,从来不是“女性职业突破”的浪漫故事,而是无数中年女性扛着家庭压力的无奈突围。它既暴露了灵活就业群体的权益缺口,也戳中了当下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。希望未来这份靠体力打拼的工作,能少些风险与不公,每一份努力都能被尊重、被善待。
![]()
![]()
赞(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