級別:俠客 ( 9 )
發帖:157
威望:145 點
金錢:10688 USD
貢獻:0 點
註冊:2022-04-26
《平原上的火焰》,今年最期待的国产片,扑惨了。前阵子闹片荒。
终于等到三八节,多部期待已久的新片上映。 其中一部,原本备受期待。 它曾入围多个国际影展,被评「年度最值得期待华语片」。 却因尺度大、题材敏感,国内上映一波三折。 原定2021年圣诞档期,却在上映前4天,因「技术原因」紧急撤档。 后又经历改名、数次延期…… 直到今年才终于回归大银幕。 不过,又删减了11分钟。 4年间,改动的不只是电影,还有环境。 同赛道已经杀出了天花板级作品。 主演周冬雨、刘昊然,也从备受期待的金马影后+新生代实力派的「王炸组合」。 变成了被群嘲的「燃冬」CP。 那么,这部历经波折的电影,还能否承接住观众的期待? 今天就来看一看—— 《平原上的火焰》 电影改编自双雪涛的小说《平原上的摩西》。 近年,他的作品影视化频率高,反响不俗。 《刺杀小说家》在2021年春节档破10亿+。 《我的朋友安德烈》在东京电影节拿奖。 剧版《平原上的摩西》,也是鱼叔的年度十佳国剧之一。 双雪涛擅长将冷硬派犯罪与诗意书写结合。 《平原上的摩西》是他风格最鲜明的代表作之一。 以东北下岗潮为背景,用陈年悬案串联起两代人的命运。 此次的电影改编,阵容也不错。 导演张骥虽是新人,但 曾任多部影片摄影指导,资历深厚。 双雪涛本人担任艺术总监把关。 更有刁亦男任监制,全程给予创作指导。 熟悉刁亦男的都会知道他的风格, 从《白日焰火》到《南方车站的聚会》,极具风格化的犯罪类型片,在国际上屡获好评。 和这部《平原上的摩西》的风格十分契合。 也因此,从立项之初,电影就备受期待。 大概正因为期待值太高, 鱼叔看完电影后倍感失望。 就像网友说的: 沉郁的现实主义故事,生生成了「青春疼痛文学」。 故事发生在90年代末的东北小镇。 周冬雨饰演的李斐,经历了家庭的极具下坠。 目睹踏实有才干的父亲,从模范工人沦为街头小贩。 刘昊然饰演的庄树。 其家庭则是变革期的获益者,抓住时代机遇,早早跻身中产。 相比原著,这次的电影剧本改动较大。 原作采用多视角叙事,电影则聚焦于男、女主角身上。 原作中,他们的关系止于青梅竹马。 儿时做过邻居,庄母又曾是李斐的家庭教师。 他们一度亲如家人。 然而,随着李父下岗,带着女儿搬家离开,和庄树一家的命运也彻底分野。 而在电影中,他们的关系被明确界定为爱情。 这条爱情线也被浓墨重彩,代替多声部叙事,成为推动剧情的主要内容。 影片一开始。 工厂衰败、无数家庭崩塌,两个少年各自迷惘。 李斐因为父亲下岗,无法缴学费读重点中学。 听说外地只要成绩好就能免学费,便劝父亲南下。 但李父迟迟不做回应,仍被这片土地牵绊着。 相比之下,庄树还不够成熟。 整日无所事事,到处闲逛,因为打架不止一次进了局子。 在此之后,李斐就随父离开了,他们彻底断了联系。 八年后再见面,已天差地别。 李斐和父亲,被意外卷入出租车司机被连环劫杀案,甚至成了嫌疑人。 而庄树竟成了警察,就在调查这桩案子。 到底是怎么回事? 最后会发现,案件导火索居然是八年前一个平安夜。 这两个孩子,与火有关的一次约定…… 有耸动的悬案、有诡谲的人性,有沉重的写实,也有诗意的文学质感。 听起来,是一个颇引人入胜的故事。 可惜的是,电影却处处哑火。 先是片中悬案,毫无悬念。 出租车司机连环遇害案的凶手是不是李父?他又为何要杀人? 如此残暴的案件,又和两个年轻人有什么关系? 这些本该层层展开的谜团,居然上来就全部揭晓了。 电影一开始,就从李斐和李父视角说清了原委。 连环劫杀案,并非李父所为。 但,一名警察卧底在出租车上蹲点,误将李父当嫌犯,并拽下车审问。 导致留在车里的李斐出了车祸。 愤怒的李父枪杀了警察,拿走了配枪。 父女俩沦为逃犯,也被误当做出租车连环凶杀案的凶手。 警察之所以对他们起疑,主要因为李斐包里的汽油味与疑犯特征相符。 这其实是因李斐与庄树的约定—— 要在平安夜晚,偷偷放把火。 她才会在那个夜晚谎称肚子痛,上了这辆出租,又让不放心的父亲也紧随其后, 为后来的悲剧埋下引子。 影片后半部分,基本就是庄树作为警察的破案过程。 但,在已然揭晓真相的前提下,这再无看点。 电影重心更多在两个少年的情感纠葛上。 但片中, 感情线很是牵强、刻意。 开场男、女主给人的感觉是,彼此相熟,但性情、追求截然不同。 也因缺乏真情流露的相处细节,看不出cp感,倒更像亲情。 之后突兀地用几幕浪漫情节,河边看火、深夜骑单车、买她喜欢的手套…… 强行将这段关系拉升为爱情。 而「约定放火」这一关键情节,尤其生硬。 原著和剧版中,两个孩子本身年龄偏小。 之前也有一起玩火的情节铺垫。 又是从「烟火」这一话题延伸到放火一事上的,更能让人信服。 但电影版中, 两个至少视觉年龄上已经成年的人,仅仅因为喜欢看火,就想半夜去偏僻地放一把火。 还要装身体不适瞒过父母。 而且是在当时连环杀人案频发的背景下。 作为观众,不仅难以带入角色,还可能会误读为青春期少年的「作死」行为,对后来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也失去共情。 不单单是这一幕, 整部电影都削弱了这一悲剧故事的原有力度和厚度。 平原上的火焰作为故事的核心意象,指向一个时代的两面——灰烬和新生。 但在电影中,大概也是因删减所致,这种紧扣时代的表达被极度弱化。 很多原本浓缩时代悲剧的角色关系,都变得语焉不详。 像片中庄树父母的糟糕关系,还有李斐父亲和庄树母亲的关系等等。 反而, 影片额外加入了一条极迎合当下情绪的女性受虐、复仇线 —— 李斐因车祸残疾后,被变态医生操控、虐待、强暴。 她不堪受辱,最终选择反杀。 结尾,她面对作为警察的庄树,只能将所有不幸归咎于那个平安夜。 她怨庄树没有赴约,痛苦又不舍地给了庄树一枪。 庄树只能在回忆中坦白,他那晚也来了,不仅来了,还如约放了一把火…… 这样一个极具宿命感的结局。 也将原著中所有的历史隐痛、社会隐喻、群体困境压缩成一部私人化的青春残酷物语。 如今,电影已经在豆瓣上开分,5.8。 对于周冬雨,又是一部不及格。 最近几年,她主演的几部电影全都口碑惨烈。 其实,这真不怪演员。 不可否认,这部电影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。 比如,摄影与美术的质感很好,营造出东北转型期的独特氛围。 医院、集市的布景,老厂房斑驳剥落的墙皮、破旧的水泥楼梯等细节,都相当写实。 还有周冬雨的一些表演,也令人印象深刻。 杀死医生后的释怀一笑; 结尾和刘昊然对峙时,忽然笑着问「我漂亮吗」时,让人心碎的眼神。 这些个别段落,确实称得上精彩。 只是,让人失望的,除了电影剧作本身的问题。 或许也是因为, 同一题材类型的泛滥,本就抬高了期待阈值。 近年来,90年代国企改制浪潮+犯罪类型的影视作品太多了…… 像同为「东北文艺复兴三杰」之一的郑执,也有代表作《生吞》改编成了国产剧《胆小鬼》。 同样是以萧索的东北小城为背景,聚焦于少年的成长和迷惘。 同样是通过一起跨越多年的悬案,折射群体命运和时代隐痛。 还有像《黑土无言》,也是一段横跨1990年到2005年的东北犯罪往事。 涉及化肥厂改制、工人下岗、土地转卖等时代背景。 近年还有一部电影《老枪》。 也是以90年代东北下岗潮为背景的犯罪片。 故事本身就看腻了。 更何况制作水平上,也已有珠玉在前。 那就是前年口碑大爆的电视剧《漫长的季节》。 担任文学策划的,则是「东北文艺复兴三杰」另一位,班宇。 对东北社会转型的深刻刻画,对人性、命运和时代的细腻思考,以及美学表现等各方面都差不多触到了天花板。 那么在它之后,类似的电影和剧集,要么就要突破表达方式,要么就需在内容、风格上做出创新。 否则,就很容易陷入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创作: 90年代东北下岗潮的趋同背景; 落魄中年、迷茫少年、边缘小人物的模式化角色塑造; 还有雷同的创作手法,用交错闪回的时间线展现连环凶杀案、性侵案…… 过度消费这种怀旧氛围,只让人审美疲劳。 回看早年很多同题材的电影。 虽然都涉及东北工业衰落,但在当时都有所突破,且都各有风格。 《钢的琴》以幽默、荒诞和诗意的方式讲述普通人的挣扎。 《白日焰火》则将黑色电影与文艺气质相结合。 借由破案故事,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欲望与毁灭,孤独与彷徨。 再由此回到《平原上的火焰》。 鱼叔也为这部电影感到可惜。 恰如原著的主人公,电影本身的命运也呈现一种生不逢时,被时代耽误的遗憾。 或许,它没有遭遇撤档、改名、删减,会是另一个版本的结局。 或许,我们早点看到这部电影,也不会如此失望。 只是,在今天看来,以现在这个放映版本而言—— 无论是类型元素的展现,美学风格的追求,还是时代与人物关系上的情感表现上,都很难让人眼前一亮。 最终,困在了一个泛滥的模式里,难以燃起真正的火焰。 赞(0)
|